close

祖父離開這世界太早,祖母也是。

他們得了一些現代醫學上看來不是甚麼嚴重的病症,

因為時局動亂,沒有妥善的治療,竟相繼離世。

祖父離開時(1942年)父親11歲,祖母離開時(1949年)父親18歲,

都還只是個每天從后里趕火車到彰化上學的學生,

不但被迫挑起家計大樑,還要照顧一對更年幼的弟妹。


失去了父母的庇護,火車上遇到太保學生圍堵,

只能與他們耍勇鬥狠,以最野蠻的方式回應挑釁,

然後黯然回家療傷,無人可訴說。

即使放學回家途中,下火車步行一大段路前去收取田租,

不時還會被佃農欺負

後來1950年代,生活艱困成了當時每個家庭共同的遭遇,

這對於一個曾經家族顯赫的家庭來說更是難堪。

但是,生活困頓並不是祖父母造成的,

而是新來的政府把財產作了「重新分配」。


當時的局勢,不論是誰來統治台灣,

「地主」都必然是率先被拿來祭旗的犧牲品,

共產黨如此,國民黨也如法泡製。

犧牲少數人來迎合多數人,是爭取民心、鞏固政權快速而有效的辦法。


『耕地放領』、『耕者擁其田』.....把所有的田地都送給了多數人,

多年來被形容成「德政」,可惜的是,德政無法兼顧正義;

於是,地主的財產被瓜分了,這是丟掉大陸之後,

爭取民心亡羊補牢的措施;黨國至此,才能確實表示已經『痛定思痛』


當年太祖張青雲先生花費了7年的時間與投入4萬銀圓的代價,開鑿灌溉水圳,

引進上游的大甲溪水,令后里的旱地皆成良田;

因為后里本身是個台地,地勢較高天然條件較差,

要引水灌溉相當的困難,這是執政的人不願意花錢做的工作。


因為有了私人開圳才有了良田,有了良田才能照顧到佃農一家的溫飽。

從開圳到被徵收這五十年之間,青雲公他助人無數,

創辦了兩個慈善機構,捐贈給本地四所學校,

為本地帶來經濟,也為本地帶來了教育,

公益慈善的義行,甚至受到來自日本皇室的表彰;

然而,政局的轉變,帶來幸福的人變成了壓迫者。

於是,地主的田地就像房東的房子,一夕間全部由房客接收了!


連結
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 (一) 】最資淺的小朋友 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 (三) 】東廂房守護天使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 (四) 】實用人性的考量 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 (五) 】一甲子後的重逢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 (六) 】永遠的珍惜與懷念 
【歷史東廂房的回憶】後記-謹以此分類文來感激


PS.本文章照片為張桂碧先生提供,轉載使用須註明出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桂碧兒美味關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